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Climate Crucible
The newest issue of our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Climate Crucible, is here.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Premium now.
To have unlimited access to our content including in-depth commentaries, book reviews, exclusive interviews, PS OnPoint and PS The Big Picture, please subscribe
A new Global Digital Compact rests on the insight that while AI can be a game-changing technology, managing its far-reaching potential requires a new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robust mechanisms to manage the risks. At a time when multilateralism is faltering, global cooperation remains possible.
herald a new global compact that aims to manage the technology’s risks and unlock its potential.
Marietje Schaake
warns that Big Tech’s outsize influence threatens democracy, suggests what Western leaders can learn from Chinese technology governance, urges governments to use public procurement to influence the trajectory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ore.
Log in/Register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continue. Registration is free and requires only your email address.
纽约——近几个月来全球大米、小麦和玉米价格的翻番把全世界许多依靠粮食进口的贫困国家推进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已经把日常开销的很大一部分花在购买食品上的几亿贫困人口正在被高企的粮价逼到悬崖的边缘。食品匮乏所引发的骚乱正在快速增长。
可是许多贫困国家本可以自己生产更多的粮食,因为他们的农民还远远没有达到技术上可能实现的产量。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政府采取恰当的措施,这些农民就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粮食产量翻番甚至三倍的增长。
这里面的理念非常基本,而且已经广为人知。传统的农耕方式几乎没有多少投入,相应的产出也少得可怜。贫困农民用上一季自己生产的粮食作为种子、不施任何肥料、给农作物浇水依靠降雨而不是灌溉、而且除了一柄锄头以外几乎再也没有任何机械化设施。农民的土地面积很小,或许只有1公顷(合2.5英亩)甚至连1公顷都不到。
在传统农业条件下,粮食的产量——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梁或者小米——通常只有每年每个种植季每公顷1吨左右。对于一个依靠一公顷土地为生的5到6口人的农民家庭来讲,这样的产量意味着极度贫困,而对他们的国家来讲,这样的产量则意味着需要依赖价格昂贵的粮食进口,其中也包括粮食援助。
解决的办法是把每公顷的粮食单产提高到两吨以上——某些地区甚至可以提高到3吨或者更高。如果能够实现通过人工灌溉的方式为农作物浇水,还可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作物间作(每年可以收割多次),从而在旱季也能够实现农作物产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收获密度的增大可以缓解农民家庭的贫困,而城市居民也能够因此享受到更低的粮食价格。
提高产量的关键是要保证即使最贫困的农民家庭也能得到经过改良的种子(通常是种子经科学选育后产生的杂交品种)、化肥、补充土壤养分的有机物质,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小规模的灌溉方法,比如用水泵从附近的水井中抽水进行灌溉。这种高产种子、化肥和小规模灌溉的组合没有丝毫的神秘之处,这种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Climate Crucible
The newest issue of our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Climate Crucible, is here.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Premium now.
Subscribe Now
问题在于这种经过改良的投入方式丝毫没有影响到最贫困的农民和国家。当农民没有储蓄帐号和抵押担保的时候,他们也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来购买种子、化肥和进行灌溉。结果是他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粮食生产,通常从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得甚少甚至毫无所得,因为他们的那点可怜的产量还不够自己的家庭维持生计。
历史证明帮助最贫困的农民跳出低产贫困的怪圈需要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如果能够帮助农民获得简单的技术,农民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他们也可以因此积累起银行存款和抵押担保之类的物质财富。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临时帮助,也许只需要五年左右,农民自身就可以积累起足够的财富,通过存款直接购买或者银行信贷的方式实现以市场价格获得农用物资。
在世界各地,由政府管理的贫困国家农业银行曾几何时不仅为农资投入提供拨款,而且还担负起了农业咨询和传播新种子科技的重任。当然,滥用职权的状况也的确存在,比如把公共信贷提供给富裕而不是急需的农民,或者在农民已经建立起信用能力后仍然继续发放农资投入补助。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由政府开办的农业银行都陷入了破产。即便如此,对农资投入的财政支持依然在帮助最贫困的农民摆脱贫困和对粮食援助的依赖方面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迫使数十个粮食进口国废除了这样的国家体制。贫困农民被告知要自力更生,让“市场的力量”来为他们提供农资投入。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这样的市场力量根本就不存在。
贫困农民失去了获取化肥和良种的渠道。他们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值得称道的是,世界银行在去年对长期农业政策的一次严格的内部评估中意识到了这种错误的存在。
重新缔造公共财政系统,以便使最贫困国家的小型农业生产者,特别是耕地面积两公顷或不足两公顷的小农,也能得到所需的高产良种、化肥和小规模灌溉设备等农资投入。这样的做法在马拉维已经坚持了三季,结果该国的粮食产量已经翻番。其他低收入国家也应该效仿马拉维的做法。
至关重要的是,世界银行在新任总裁罗伯特·佐立克的领导下,已经挺身而出为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出资。如果世界银行向贫困国家提供赠款,帮助小农改善自身的农资投入,那么那些国家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粮食产量增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