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c430446f86f380ecd0b27_pa2699c.jpg

全球化继续前进

伦敦——在金融时报刚刚举办的2011年全球化前景研讨会上,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提出,“巴拉克·奥巴马最近出访印度时,这位美国总统警告东道国西方已经重新启动了有关全球化议题的辩论,”而且“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抵制思潮正在发展和形成。”

但拉赫曼的危言耸听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全球化在西方国家引起的恐慌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至少25年来,发达国家能言善道的知识分子及工会和环保组织一直喋喋不休地表达反对全球化的恐惧情绪。

不过对全球化的恐惧最早并不起源于西方,东方才是它真正的发源地。 二战结束后,西方拆除了贸易和投资流动的壁垒,并着手实现货币兑换,解除外汇管制。 当时所谓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逐渐成为一般惯例,同时成为被公众舆论所接受的话题。

恰恰相反,东方人普遍对此持恐惧态度,正如智利社会学家奥斯瓦尔多·桑克尔所说,国际经济融合恐怕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解体。 不少知识分子都赞同这种阴暗的反全球化论点,而绝大多数东方政治家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

事实上,西方普遍认为全球化会带来(比方说贸易领域)双赢的结果,我在1997年提出的“善意忽视”观点成为当时的主流。 在外国投资和援助的问题上,西方国家的观念更加超前,将动机归结为“善良意图”或利他主义,而东方国家则将贫富世界中的全球化视为隐藏着“有害影响。” 某些分析甚至将有害影响升级为更为阴险的“邪恶企图。”因此,外国援助被看成是让贫困国家落入新殖民陷阱的险恶阴谋。

后来发生的事情被我称之为“颇具讽刺意味的逆转。” 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越来越明显,自给自足政策所造成的损害也不言而喻,东方国家的决策者开始明白自己反对全球化的立场是一个错误。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但对全球化的恐惧情绪却逐渐向西方转移。 东方曾经惧怕自己无法从与西方的贸易中得到好处,因为后者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而时至今日,西方开始害怕会从与东方的贸易中蒙受损失,因为后者劳动力资源廉价而丰富。 非技术性工种工资增长的长期停滞被归咎于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的进口产品,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西方民众对劳动密集型亚洲产品的消费抵消了实际收入增长停滞这种必然的结果。

再举个例子,东方担心专业人才大规模向西方流失,因为西方专业领域的就业机会似乎更为丰富。 时至今日,专业团体成员反对全球化的潮流已经在西方形成,这些专业人员害怕由于来自国外的竞争而失去自己的工作。

鲁德亚德·吉卜林在著名的“东西方民谣”中写道:  “哦,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这两者永远是泾渭分明的。” 即使将全球化恐惧颇具讽刺意味的逆转考虑进去,吉卜林也是对的: 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仍然令东西方民众感到困惑。

时下这场危机并不是西方目前全球化争议的始作俑者,它不过稍稍增加了争论的热度。 但这场危机可能使西方政策向有利于全球化的方向倾斜。 比方说在贸易方面,西方国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防止保护主义故态复萌,而这种努力从总体上看是相当成功的。 此外,二十国集团领袖继续宣传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自由谈判达成协议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还有英国、德国、印尼和土耳其政府任命高级专家贸易团的动议,贸易团由前关贸协定和世贸组织总干事彼得·萨瑟兰和我本人担任联席主席。 上述四国政府将在今年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汇报将采取何种措施在年内就多哈谈判达成协议。

换句话讲,我们仍然有机会证明吉卜林是错的。 西方的态度逆转完全可能,甚至也许不可避免。 因此时下这场危机可能歪打正着地建立起横跨东西方的支持全球化趋势的共识。

https://prosyn.org/k35rFDR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