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2260346f86f680e0fc405_ve1375c.jpg

英国的耻辱

伯克利——
2008年末,在金融危机面目最为狰狞的时候,世界各国分裂为两个阵营:一方在得过且过,另一方是中国。只有中国深入贯彻了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精神——当面临萧条威胁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政府战略性干预产品和金融市场,以维持总需求水平。

到了2010年初,当初得过且过的国家又分裂为两大阵营:信誉坚挺的国家继续得过且过,而希腊和爱尔兰等信誉受损的国家别无选择,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以重塑财政信心。

今日,又一次分裂正在酝酿之中:一方在继续得过且过,另一方是英国。尽管英国政府的信誉仍然卓著,卡梅隆政府仍准备推出或许是史上最大的持续性财政紧缩计划:在未来4年削减相当于GDP 9%的政府预算赤字。

到目前为止,应对危机做得最好的是中国。得过且过国家次之。因政府债务信心崩溃而被迫紧缩的国家做得最差。

现在的问题是:英国——在对政府的信心并未崩溃的情况下选择了紧缩——会在应对危机排行榜上沦为末流、成为警告世人的反面教材吗?

卡梅隆政府一贯宣称其政策能够提振信心,从而带来繁荣,显著降低长期利率,促使私人投资支出大量增加。现在,卡梅隆似乎抛弃了这一口号,转而宣称削减支出才是正途。用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的话说就是: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6月出台的紧急预算重铸了财政信誉。我们的市场利率降至历史低位。我们的国家信誉评级得到了巩固。IMF的态度也从警告转为称赞我们的预算为‘必需品’。现在,我们必须依据紧急预算的要求做出重大决定。倒退和抛弃我们的计划只能导致经济动荡。”

不过,如果你提问:为什么除了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和增税之外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呢?政府支持者便顾左右而言他了。也许他们并未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只是在人云亦云罢了。

维持巨额预算赤字直至经济完全复苏有何弊端?诚然,债务负担会有所增加,而债务利息也必须支付,但英国政府现的借款条件还颇为宽松。较低的利率和较宽松的借款条件表明,市场所要告诉你的就是在现在增加政府支出,在未来增加税收。

紧缩政策的支持者会反驳这样会大大损害政府信誉,而当政府欲将债务延期时,宽松条件可能已不再成立。更加不利的是,政府可能完全无法对债务进行再融资,届时便只剩下大幅削减支出并增加税收一途。

但这正是英国政府正在做的事情。其立刻采取行动——在没有人逼迫、且经济复苏形势亦不明朗的情况下——的理由是英国可能被迫进行彻底财政整合,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让我们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一探究竟。彼时,英国政府遭遇了信心危机,被迫向IMF借款,从而得以削减支出并逐渐(而非立刻)提高税收。但这正是凯恩是和怀特(Harry Dexter White)设立IMF的初衷。IMF贷款能帮助一国在市场对其失去信任的情况下重铸财政健康度信心,使所需的中长期支出削减和税收增加在一个更为合意的时间段内发生。

向IMF借钱或许会令政府官员感到蒙羞。但古往今来,决定能够为未来不确定性融到多少资金的关键因素一直是商业,而对商人来说,现实发展态势大过天,蒙不蒙羞的事情不在考虑之列。既然如此,向自己的人民借点钱又有什么好感到蒙羞的呢?

奥斯本心里清楚,英国人愿意向政府提供大笔借款——条件甚至比IMF还要宽松。况且,就算英国人民可能改变主意,还有华尔街和金丝雀码头的衮衮诸公呢,还有美国财政部呢,他们巴不得向英国出售可用于规避未来数年汇率风险的衍生品合约呢。

当国内经济处于萧条时,当借贷利率正处于历史低位附近时,当所有人都在呼吁现在支出、未来收税时,向自己的人民借钱就愈加和蒙羞扯不上关系了。

什么是真正使政府蒙羞之事?是削减50万个公务部门职位,是令私人部门再增加50万个失业人数。整个英国总共只有3 000万工作人口,公私部门各减5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使失业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而这还发生在私人部门需求扩张无力、不能再经受折腾之时。这可不是英国的光荣。

https://prosyn.org/MzgrGMF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