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a106_GettyImages_treefootprintsindesert Getty Images

为地球思考新的方向

马德里——到7月29日,按照可持续发展全球足迹网络的测算,人类将会耗尽地球全年的资源预算。过去20年来,这一所谓的“地球超支日”已经令人震惊地提前了两个月,而在2019年,这一天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早到来。虽然人类日益严重的环境影响已经在诸多方面有所体现,但产生最广泛、最长远影响的依然是气候变化。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人类生态足迹总量的60%左右。

20国集团成员国在不同程度上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贡献者,合在一起约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0% 。中国、美国和欧盟在二氧化碳排放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美国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人均排放国。但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美国已经宣布退出由197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前工业化水平两摄氏度以内的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

在最近大阪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特朗普政府再次拉大了与巴黎协定的距离,同时 宣称美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至2017年间已经下降了14%。但这种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因素的反映——尤其是为取代煤炭在美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而应用丰富的低成本天然气。上述趋势的功劳不应归结于正在忙于推翻奥巴马时代气候政策的特朗普政府。

气候危机证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动态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某些领导人仍然似乎有意忽视全球变暖的经验证据。在美国,特朗普的气候政策反应了当今极端分化的政治格局,具体而言,就是几乎所有问题都具有高度的党派性。他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吸引了许多共和党选民,相比民主党人的89%,这些人中仅有34% 相信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此外,其他化石燃料生产商也支持美国政府对气候科学所发动的攻击。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俄罗斯最近加入到美国的行列,拒绝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份凸显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必要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予以支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得出结论,为了在本世纪内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前工业化水平1.5摄氏度以内——这是巴黎协议所提出的目标——我们必须到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净排放(相对于2010年水平)减少约半数,而且必须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净排放。但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攀升至历史新高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但也并不都是坏消息。幸运的是,没有哪个国家效仿美国公开宣布有意退出巴黎协议。而且在20国集团峰会上,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成功地阻止特朗普在最终公报中提及巴黎协议。

以英法为首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通过了截止2050年实现碳中性(也就是零净排放)目标的一系列法律。2018年欧盟成员国通过减少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成功扭转了目前的全球趋势,上述成员国已经探讨了截至2050年将碳中性作为共同目标的可能性。但上个月,由于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和波兰的反对,他们未能就相关目标日期达成一致。

今年9月,在纽约召开联合国气候行动首脑会议之前,这对将在巴黎协议下兑现更雄心勃勃的国家承诺的欧洲而言是一个挫折。欧盟必须不断展示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能力,未能在本次峰会上发表强有力的声明其实是错失了一次机遇。

与此同时,如果太多人认为经济增长和公平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世界各国将无法在气候变化之战中获胜。就像法国黄背心抗议运动所表明的那样,希望那些对月底的到来忧心忡忡的人去担心世界末日其实相当不现实。

由于能源转换成本高昂,短期内会带来失败者,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设计安全网来缓冲影响,就像西班牙政府希望凭借关闭该国煤矿的全新过渡计划所做的那样。欧洲委员会当选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其欧洲议会演讲中接受了这种调整,这与正视在这个问题上的严峻现实相符: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气候不作为无疑是代价更高的选择。

有史以来最早的“地球超支日”毫不含糊地提醒我们究竟从地球索取了什么,以及应对全球变暖所需的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规模。令人鼓舞的是,尽管存在某些不和谐的声音,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辩论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样的现实。此外,气候探讨的深度和受关注度不断增加,再加上可再生能源价格的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的乐观情绪打下了基础。

应对全球变暖将是一项很容易令人感到气馁的艰巨的任务。但如果世界接受一种创新、多边和社会包容精神,实现保护地球宜居性所迫切需要的方向性改变仍将是可能的。

https://prosyn.org/uodNugrzh